Advertisement
時間|02/25(二)19:30 開始地點|左轉有書(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-1號)
講者|陳翠蓮(本書作者)
※免費參加、請先報名。謝謝!
►►https://pse.is/7694qb
——
「儘管臺灣已經民主化,但至今因內部存在不同的歷史記憶而爭辯不已,也因資源配置、國家目標差異,不時引發衝突。民主化之後新生的臺灣共同體仍須戰戰兢兢、努力維繫認同與向心:包括如何增進臺灣這塊土地上先來後到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;如何對一起走過的苦難與變革形成集體記憶、產生共感;如何使不同群體的權益都能獲得確保、人們得以安身立命,並珍視由此而來的幸福感與成就感。當人們不僅滿意並珍惜現在的生活,且願意為未來攜手打拚、挺身護衛,臺灣共同體才能夠堅定凝聚、屹立不搖。」
何謂「臺灣人」?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,百年來不斷迴盪,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。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,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。
故事始於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文化協會的誕生。知識分子喊出「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」,試圖透過政治與文化運動激發臺灣人的集體意識。這些努力雖取得顯著成果,但範疇局限於菁英階層,未能廣泛滲透大眾生活。
作者隨後探討了日治時期臺灣認同與祖國情懷的糾葛,尤其是吳濁流等知識分子的「祖國想像」。他們對中國懷抱理想化情感,儘管親眼目睹其貧困與混亂,仍為之辯護。這種感性壓倒理性的矛盾心理,為戰後的幻滅埋下伏筆。
中日戰爭爆發後,戰爭體制進一步加深認同的複雜性。割臺世代的林獻堂在中國情懷與現實政治之間苦苦掙扎;大正世代的吳新榮努力平衡順應與抗拒;戰爭世代的葉盛吉起初深受帝國教育影響,積極同化,最終仍轉向認同臺灣。在鋪天蓋地的皇民化宣傳下,三代人都沒有「成為日本人」,反而對鄉土的愛日益深摯。
戰後,國民政府接管之初曾讓臺灣人充滿期待,但腐敗、壓迫與歧視很快摧毀了這些幻想,二二八事件更宛如覺醒的催化劑。作者指出,正是日治時期累積的反殖民抵抗經驗,使戰後臺灣人面對再殖民情境時迅速奮起,更在遭遇殘酷鎮壓後凝聚出「非靠自己不可」的國族意識。
《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(1920-1950)》橫跨日治與戰後,精心勾勒被忽略的歷史連續性軌跡,並結合多樣史料與個體經驗,細緻還原臺灣認同從萌芽、擺盪到成形的動態過程。這段從挫折中奮起、在失望中重塑自我的歷史,絕對是我們思考當前認同議題與未來集體方向的重要基石。
Advertisement
Event Venue & Nearby Stays
左轉有書 TouatBooks, 台灣100008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號,Taipei, Taiwan
Ticke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