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
《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:資源、產業與國家治理》新書講座
時間|04/19(六)14:30開始
地點|左轉有書/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-1號
講者|洪紹洋/本書作者
免費參加,請先報名►►https://forms.gle/mRMZKH3qRrZXCsif6
——
臺灣如何化危機為奇蹟?
以經濟史、產業史的鏡頭,重探臺灣戰後發展之路。
◆
本書聚焦於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,重新審視臺灣如何在二戰後從困境中崛起,在機會與限制間,摸索出自身獨特的成長道路,完成經濟轉型。
書名強調「再思考」,即希望突破既有框架。首先,「跳脫單一視角」。以往談及戰後臺灣經濟起飛,常著眼於政府官僚的政策制定、美援資金的挹注或臺灣人民勤勞精神等單一因素。而作者認為,臺灣經濟奇蹟其實是多重力量交織的產物:日本殖民時期遺產、中國大陸遷臺人員與資本的投入、美日兩國在技術和市場上的支援,以及臺灣在地企業與政府的因應策略,共同塑造了戰後臺灣經濟的樣貌。
其次,「宏觀與微觀兼顧」。作者一方面討論國家政策、國際環境等宏觀脈絡,另一方面也關注底層企業和企業家的經營實況。透過企業個案與產業鏈分析,讀者能更貼近現實地看到政策如何落實於工廠車間、生產線上,也更能理解民間企業與政府策略間的互動張力。這種接地氣的產業史觀點,使經濟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據與法規,而是充滿現場感的歷史過程。
最後,「跨國視野」。不少臺灣經濟史書籍著重於內部因素,如政府政策或本地企業表現;也有一些關注外部因素,如美國援助。但本書則是內外因素一起分析,更將目光投向以往研究較少提及的國際連結,例如在美華人專家網絡為臺灣提供的商業協助與政策建言,以及跨國企業技術輸入對產業升級的助力。
全書分為三部。在第一部,作者以石油與棉花產業為例,說明臺灣如何累積工業化初期所需的基礎資源,以及戰前遺產如何化為戰後資產。第二部探討組裝性產業的興起,包括自行車與汽車產業及其零組件供應體系,裕隆與福特六和為主要個案。經濟發展不僅靠工廠生產,亦需知識和制度的支撐;第三部轉向經濟統計制度與現代經濟學教育在臺灣的建立。
———
#講者介紹
洪紹洋
1978年出生於臺北市。國立臺北大學經濟系畢業,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碩士、博士,曾任國立成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、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(所屬: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)、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。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所長、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。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、產業史和日臺經濟關係史。主要論著有《近代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》(遠流,2011)、《商人、企業與外資: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(1945–1960)》(左岸文化,2021)、《企業、產業與戰爭動員: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(1910–1950)》(左岸文化,2022)等。
Advertisement
Event Venue & Nearby Stays
左轉有書 TouatBooks, 台灣100008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號,Taipei, Taiwan
Ticke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