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
Boom.磅! 🌱在泥淖的世界重新扎根 系列講座🌱#場次二
#語言與身分認同
在川普執政期間,一紙行政命令將英語確立為美國聯邦政府的唯一官方語言,強調這將促使移民學習英語,進而建立更和諧與團結的美國。此舉隱含著多語主義可能分裂社會的假設。而在太平洋彼岸的台灣,雖然並無法定官方語言,卻透過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賦予各固有族群語言「國家語言」的地位。然而,在當代社會,語言是否仍然能夠塑造認同?
Benedict Anderson 在《想像的共同體》中,認為印刷資本主義促成標準語的形成,讓人們能夠跨越方言差異,在更大範圍內建立文化連結,人們「想像」著其他人正在閱讀相同的內容,進而產生共同體意識。
然而,《他們的日本語》中,安田敏朗指出,近代日本建構「國語」制度並推廣至殖民地台灣,卻未真正孕育出台灣人共享「國語」的想法。台灣人的「他們的日語」,仍然是不同於日本人的日本語。
語言人類學中,普遍有個共識:相同並不帶來親近,相同反而帶來在同中用力找異。
在全球化與數位媒體的影響下,語言的流動性日益加強,「同一種人講同一種話」的假設面臨挑戰。例如,網路上「支語」與「支語警察」的論戰,凸顯了新世代對於語言與認同之間的關聯已不再穩固。而當中國某款遊戲將注音符號用作「精靈語」時,台灣字體廠商也相應推出「精靈風格」的注音字體,迅速引發熱潮,讓注音重新成為台灣人文化標誌的一部分。然而,注音符號最初的設計卻是為了統一漢語發音,與中國人共同體密不可分!
【場次二】
講題|「國語之亂」下,語言是否還能代表認同?
時間|05/17 (六)14:30-16:30
講者|萬宗綸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)
主持|許舒涵(臉譜出版編輯)
報名|https://www.accupass.com/event/2503241132031559319060
【五場系列講座票價】
4/25(五)前套票優惠價 $1,250(原價 $1,500)(實體、線上)
單場票價統一$300
五場套票報名:https://reurl.cc/1K0DgG
Advertisement
Event Venue & Nearby Stays
現流冊店 hiān-lâu tsheh-tiàm, 台灣103025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5巷26號,Taipei,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