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
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為何西方藝術從極度的大膽、創新,轉化成比較傳統、親民,使得「新古典主義」(neoclassicism)成為兩次大戰之間,1920年代與1930年代的主流?如果我們比較戰前史特拉溫斯基的《春之祭》(1913年),與他「一戰」剛要結束時的《繁音曲》(Ragtime, 1918年),就可以聽出明顯差別,正如比較畢卡索戰前的《亞維農的姑娘》(1907年),與戰後的《三位音樂家》(1921年)一般。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與畫家畢卡索如何在一戰之後,不約而同的,回到傳統中去創新?這兩位大師有何互動與交集?
Advertisement
Event Venue & Nearby Stays
李科永紀念圖書館 臺北市士林區, 台灣111004台北市士林區中正路15號,Taipei, Taiwan